六必居指的是六必居酱园店。
六必居酱园店设在北京,从明朝开始就已经设立,挂在六必居店内的金字大匾,相传是明朝大学士严嵩题写。
六必居原来是山西临汾四渡村赵存仁、赵存义、赵存利兄弟经营的一家小店。俗话说,开门的七样东西是柴、米、油、盐、酱、醋和茶。这七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。赵氏兄弟的小店,因为不卖茶叶,所以叫六必居。
扩展资料:
新中国成立后,位于粮食店街14号的六必居支店六珍号在1953年7月份合并于总店。原六珍号的经理贺永昌成为六必居的经理,所经营的油、醋、酱,兼粮食加工产量也达到了一个高峰,成为本行业中行告的首户。
到了1954年4月,六必居的股东有34人档册明,在职的股东为13人,股东代表是赵煜,经理是刘春魁,副经理翟广鸿和王五杰。
企业实有人数为66人,全月最高工资为600元,最低工资为384元,是全市职工收入的较高水平。1955年初,六必居实行公私合营时,所核定的占地面积是三亩二分九厘九毫。
有大小瓷缸500余口,分为两个车间进行生产,共生产54个品种,当时年产黄酱12万斤,甜面酱2万斤,酱菜20万斤,腌菜20万斤姿枝,所生产的产品完全靠门市销售,不作批发。
为了满足市场的销售需要,曾于1956年和1958年在前门区进行过二次并厂改组,同时将工厂和门市部分开,由于人员设备增加,生产能力大大提高,年产黄酱近29万斤,甜面酱18万斤,年产酱腌菜90万斤。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—六必居
参考资料来源:人民网—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曾指示六必居重新挂匾